Your life is the way you influence!
讓生活風格,成為你最自然的影響力
引領自媒體世代的時尚生活趨勢媒體
- 登入
- 註冊

近年,「不想上班」成了許多 Z 世代的共同語言,但這並不是逃避責任、不是厭世文化,更不是草莓心態,星兒編輯認為這是一種對工作模式的反思,也是對生活主導權的重新奪回,Z 世代拒絕的從來都不是努力這件事本身,而是被工作吞噬的生活。
在 TikTok 上的爆紅的短影片馬上帶來話題:24 歲德國網紅 Julian Kamps 直言:「我早上 7 :30 出門、傍晚才回家,通勤加班八小時,剩下的只是三個半小時生活,這真的是人生嗎?」
我相信這段話在許多年輕人心中引起強烈共鳴,那種一天被工作佔滿,人生剩下多少的那種憤慨,從這裡,讓我們一起探討看看Z 世代為何開始拒絕傳統工作模式的根源。
在上一代的職涯語境中,「努力」代表向上流動與安全感,我們打從心底相信只要足夠投入時間、體力和忠誠,就能換得穩定的生活基礎:房子、家庭、社會地位以及想要的未來,但是在 Z 世代眼中,努力的結果已經大不相同。
當努力不再代表保障,而成為可能的消耗,年輕人便開始質疑,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投入?是為了成為齒輪,還是為了成為自己?

Z 世代拒絕的是無法呼吸的工作結構,數位化帶來的便利,也讓很多人一直處於待命狀態,深夜訊息、週末回覆、工作沒有門,Julian Kamps 的影片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場景:我早上 7:30 出門、晚上快七點才到家,剩下三個半小時能好好生活。這不是少數人的生活,而是成為網路共鳴的場景。
倦怠成為集體現象,Burnout 變成是一種普遍狀態:
上一代的工作模式讓人「先成為好員工,再成為自己」,但現今的年輕人更清楚,如果要花三分之一人生在工作,那份工作最好值得我當自己。
延伸閱讀:你想離職的,其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這四件事 feat .李恬芳職涯諮詢師
當努力不再保證安全感,年輕人轉而追求「意義感」,而意義感來自三件事:

Z 世代正在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而這並非反叛,而是進化,他們會選擇:讓自己保持健康、讓能力持續升級、能反映價值而非犧牲價值以及能與人生節奏共存的工作,工作型態也從單一職涯演變為流動職涯,多以多重身分、多元能力、斜槓、副業、遠距,未來的職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張個體力量的網絡圖,當然!工作類型也是從被動服務到注重創造價值,自己是否能創作、能被聽見、能做出改變、能留下痕跡。
如果說上一代是為了生存而努力,那這一代則是為了不在努力中失去自我而覺醒,拒絕的不是責任,而是沒有選擇的責任,也不是不願上班,而是無法呼吸的生活,追求活著以外,還要活得像自己,新的工作意識形態逐漸被成立,不願再被工作吞噬,因為真正的努力,應該讓人更靠近自由,這就是新世代的工作意識覺醒。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你拒絕的不是工作,而是被工作吞噬的自己;你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想讓努力真正有意義,那麼,也許你需要的不只是自我反思,還有一個讓你前進的旅程。
SOLER CLUB 為你提供的不是速成的答案,是長期的進化:
如果你願意重新定義「工作」與「努力」,現在就是起點,不想上班,可能只是你還在用舊工具努力,改變思維,你會發現:你不是被工作吞噬,而是在工作中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