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life is the way you influence!
讓生活風格,成為你最自然的影響力
引領自媒體世代的時尚生活趨勢媒體
- 登入
- 註冊
「不是你不夠好,是我們的社會告訴你不應該以自己為榮。」——Nora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從小就學會了「不要太驕傲」、「低調一點比較安全」、「別人說你好才算好」?
你一直很努力,也不是沒天賦,但你活在一個不鼓勵人們「站出來」的文化裡——而這,不僅影響了你的自信,更深深地動搖了你對自己價值的感受。
我們不該再把一切推給原生家庭。父母也只是文化的產物。
「亞洲人普遍低自尊」這其實是一種集體心靈現象——我們不是不夠好,而是不知道自己有權利「認為自己很好」。
我是Nora生命整合教練,我專注於「原生家庭、金錢焦慮」等議題,今天我想與你一起探討更深、更遠的議題「文化與權力」。
阿德勒曾說:「人不是因為缺乏能力而感到無力,而是因為失去了自我認可的勇氣。」
在多數亞洲地區,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聽話、配合、別出頭」。於是我們學會了壓抑情緒、壓低聲音、壓縮自己。
我在1v1生命整合教練對談中,曾遇過不少的學生,高學歷、很多證照、工作能力非常優秀,卻常常說:「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真的做到。」
當我們一起拆解這句話的背後信念,他們通常都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從小到大從未被告知「我可以信任自己」。
自信不是靠努力拼出來的,它是你對自己說:「我的存在,本來就是價值」的那一刻開始建立的。
很多人誤會自信是一種「成就感」。
但其實真正的自信,不是因為做到了什麼,而是知道「我有權感受、思考與自由」這是一種內在的主權。
是一種清晰,知道「我即便什麼都不做,還是有價值,值得被愛的人。」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提醒:真正的轉化來自對深層信念的覺察。
如果我們從小只被教導要「聽話、乖一點、不要惹事」,那麼久而久之,便內化了一種「我必須服從」的身體記憶。
這樣的低自尊,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文化性的集體現象。
盧米在詩中寫:「你不是一滴水,而是整個海洋。」
覺得自己微不足道時,其實是因為整個文化都讓我們忘了:我們的存在,本身就值得。
許多人說:「我爸媽控制欲很強、太情緒勒索。」
但在成長經歷中,我看見的是一代又一代「不懂得怎麼愛」的父母。
他們不是故意的,只是從未被教導過:如何看見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利。
史蒂芬·柯維曾說:「真正的成長來自主動選擇,而非被動適應。」
所以無需責怪父母,而是選擇停止複製。
當你真正理解:不是你太敏感,而是整個系統太封閉時,轉化的種子就種下了。
我陪伴過許多個案,他們總是在講話前說「我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希望這樣說不會冒犯到你」
他們都很擔心表達自己的想法會「傷害到人」,所以我會在對話中不段提醒「這是一段以你為主的對話,歡迎你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去掉那些擔憂。
結束後他們都感到:「這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說話像一個『有主權的人』而且能夠真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不是很困難的技術,但透過對話、覺察,他們找回了掌握自己生命的主體感。
如果你也想來一場「以你為主的對話」,歡迎與Nora預約1v1生命整合教練會談。
推薦閱讀書籍:世代的創傷到我為止
當我們失去了內在主權,就容易尋找「外部認可」來補償。
買更貴的、更美的、做更多事…但為什麼依然空虛?
因為那不是從「我值得」出發,而是從「我需要證明」開始的。
這樣的循環只會加深我們的不配得感。
尼采說:「真正的強者,是能夠不被認同也能走自己的路的人。」
而要達到那一步,需要先重建自己的「存在權利」——我可以不解釋、不討好、不證明,但我仍然有資格被尊重。
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
現在我們已經逐漸理解,這種低自尊、不自信其實來自於「整個文化」,不只是原生家庭的問題,而是一種階級複製。所以此刻,我們可以靠自己轉變,切斷這場對整體都無益處的內耗輪迴。
以下是Nora提供的5種簡單練習:
認識自己一輩子的旅程。
歡迎到 Podcast &Youtube 聽聽我如何突破侷限,活出自己!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讓我陪你走一段
Nora -《教練日記》Podcast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