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AI世界的盡頭,有品味才稱王?」創立一年半、授課6000學員,林上哲不講商業模式談直覺!

時間回到幾個月前,我從 SOLER 夥伴們口中初次認識他們眼中的林上哲:「他是一個人格魅力很強的人。」這句話一下就讓我記住了他。在這個稱讚越來越稀有也越嚴格、大家都忙著保持距離的時代,能讓人直接用「有魅力」來形容的人,其實不多。

把工作做好是基本專業,但林上哲做的,顯然不只如此。他把「AI 工具講師」這個角色,延伸成一種帶著好奇心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在 Podcast 開頭自我介紹所提:「我們想和大家分享,AI 其實不用太嚴肅,它也可以很好玩!」我們聊 AI、聊學習,也聊「思考和品味」,這篇專訪,更像是跟上一種專屬於林上哲的思考模式。如果你想深入窺見他的AI世界觀,SOLER 年初的專題報導值得一看。

延伸閱讀:創作者需要擔心 AI 嗎?2025年自媒體經營的AI應用心法與工具推薦。

封面人物林上哲

「我沒有什麼商業模式。」這句話輕描淡寫,卻與他在短短一年半間帶領 nuva 團隊創造的成績形成鮮明對比。人們猜測他背後有著縝密的事業藍圖,但實際上,許多決定都源自他一念之間。相信直覺,順著感覺前進,當事情變的過於熟悉不有趣了,反而該放手 move on!對林上哲而言,關鍵從不是什麼商業模式九宮格,而是如何在當下把「單點的價值」做到極致:「只要發揮到價值的巔峰,人們自然會願意用金錢來交換。」設計課程中他最重視的是流程與體驗,也因此,nuva 明年將迎來全新轉變,把課程由線下轉為線上。

這樣的改變不只是形式的轉換,也是為了讓學習流程更完整,將「陪伴」延伸到線上,並以成果發表作為收尾。他笑說,這個想法一出現在腦海裡,就立刻在群組通知團隊,接著親自發 IG 詔告天下,甚至沒有時間和夥伴好好討論策略;並搶先透露,明年一月的 AI Salon 主題將是《Siri 大進化》。

封面人物林上哲

那麼,身為 AI 工具講師的他,平日究竟怎麼使用 ChatGPT?
我喜歡讓 GPT 批評我。」依然是熟悉的難捉摸答覆!其實比起蒐集資訊,林上哲更常把它當作一種角色扮演式回饋「我會把自己寫的東西交給它,請它扮演我想要溝通的對象。假設今天我想對一位 35 歲的主管說話,我會加上他的家庭背景與工作經歷,然後請 GPT 幫我看:這份文案,他可能哪裡會不滿意?我喜歡用大數據去模擬不同人格類型,看看他們會怎麼看待我們正在做的事。」

有意思的是,生活與工作幾乎都與 AI 交織在一起的他,反而會更刻意保持距離。他觀察到,近年許多人開始「把思考也交給 AI」,結果最珍貴的個人特色反而消失了;就像草間彌生的畫,即使她今天畫的是不同主題,你仍然能一眼認出那是她的作品。他接著說,「所以我們這一季反而強調的是『品味的能力』,也就是你那個獨特的做事方式。」

林上哲封面專訪

如果你有追蹤林上哲的 IG,大概早已知曉他是個極度熱衷學習的人!書讀很多、影片也看很多,每天甚至排出固定的學習時間吸收新知(沒錯,他是 J 人無誤)。
最近,他正讀著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赫迪厄的《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AI 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無情的內容產生器;而我們的角色,是拿著自己的品味去挑選,決定從它生成的內容裡要取哪一部分。」

我忍不住好奇追問,挑選書的基準除了滿足好奇心還有其他嗎?他說自己偶爾會駐足在書店排行榜前,挑一本引發心中 OS「誰會看這種書啊」的書,只要有這個念頭,就立刻買下,為了刺激大腦,突破演算法的邊界。這個行為也呼應著他面對 AI 世界的態度:「我會把記憶功能、偏好全都關掉,因為我不希望它扼殺我探索世界的能力。」

Chatgpt 一人聰明工作術

而本次專訪的誕生,源自即將於本月底上線的 SOLER x 林上哲合作!
這個他形容為「只要不是家裡沒網路,人人都適合參與」的線上企劃,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分享「使用 AI 的心法」。他強調,學習 AI 不該盲從潮流,而應該回到人本身,去理解「我為什麼要用 AI?我的訴求是什麼?」
第二部分,則是實際學習如何「串接」工具,這項能力在工作中具有極高的投資報酬率。例如今天辦了一場活動,你想收集課後回饋並根據內容做量化,就可以讓 AI 閱讀表單,將好的與不好的答案自動分類進 Google Sheet,輕鬆將三個環節串在一起「很多人以為門檻很高,但其實比想像中容易學,而且非常實用!」
而拍攝當天,SOLER 也讓他以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打扮登場,那就是屬於 SOLER 的「品味」了,希望屆時觀看的人也喜歡這樣的季節限定版林上哲:)

封面人物專訪(林上哲)

封面人物小觀察

每次拋出問題,他給的答案從來不會是「對」或「錯」,而是轉個彎對事物本質的深層探討。從職涯決策(收聽 Podcast 的人才知道他究竟如何從綠色能源科系到私廚再成為如今的講師)到世人對未來 AI 進化的擔憂,那天的訪綱順序時不時被打亂,卻意外變成一場真正的對談。
話題從科技走到哲學,最後竟落在「心境」這件事上;開玩笑說他有股莫名的「禪意」,意外得知他出身佛教學校,至今仍維持每天冥想和自省的習慣。那一刻,我有種頓悟的 Aha! Moment,隨時可以從零重新開始的豁達,或許就是林上哲思考裡最穩定的底色,也說不定?

EDITOR & CREATIVE DIRECTION:Yu
PHOTOGRAPHER:Yuchi
STYLIST:Yi Jui
HAIR & MAKE UP:Mike
ASSISTANT:Janet (makeup)、Mario(photographs)
PROJECT MANGER:Sharon
LOCATION:YWHL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