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life is the way you influence!
讓生活風格,成為你最自然的影響力
引領自媒體世代的時尚生活趨勢媒體
- 登入
- 註冊

在短影音成為主流溝通方式後,我們開始看到一個明顯的轉變,人們不再只是為了記錄或曝光,而是更有意識地用影片建立「我是誰」的輪廓,短影音不只是縮短了觀看時間,而是重新定義了個人如何被理解的方式,如果只能在 30 秒內說出一個核心,你會選擇呈現什麼樣的自己?
今天我們要專訪的人物是老陳,近期以小白零基礎也能拍攝與剪輯作為主軸的創作者,他的影片並非以華麗特效或誇張表演吸引注意,而是以節奏穩定、敘事清楚、情境感明確的方式,但能在短時間內讓觀眾感到「有興趣」,並且理解他的觀點,而非僅僅看完內容,老陳已有20年實戰經驗,星邊認為是一位特別值得學習與觀察的創作者,能感受到他把短影音視為一種訊息整理工具、一種思考格式,而非單純追求曝光與擴散的管道。
也因此,我們想從他的視角理解:在這個所有人都能拍影片的時代,要如何透過短影音真正「表達自我」,而不是被流量吞沒?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始這場訪談。

從「媽~我上電視了」的年代到「鏡頭只是生活的一面」的Z世代
老陳身為新聞系,多元經歷的他帶著一段媒體史,來自那個有錄影帶、有光碟、有膠片的時代,他甚至覺得自己很幸運,笑著說「我們那一代人,是第一批同時經歷類比跟數位的人」。影像日常化以後,鏡頭失去了神聖感,不再是被看見是一種資格,而是自然、日常、甚至無感,並不是退化,是文化成熟與自然科技發展造成的現象,鏡頭不完全是舞台,更像是某種存在的語言。
除了娛樂,更是「交流」。
在老陳眼中,短影音的核心價值並不是「表演」或「節目製作」,而是社群性的互動與交流。
他認為,傳統媒體是單向的內容輸出,創作者準備好劇本、節目、表演,再讓觀眾被動接受,但短影音完全不同,它之所以能成為當代最強的媒介,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高速連結特定人群的社交工具,短影音能夠快速分眾,把某些資訊推送給「同頻、同興趣、同語言」的人,進而形成小型社群與新的交流方式,所以,短影音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華麗的企劃,而在於它能在極短時間內:
在短影音的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既是觀眾,也是參與者。
其實不是「創作者的挑戰」,而是「平台本身的挑戰」。
原本星兒編輯以為這題會得到製作影片會有什麼挑戰困難,但老陳的回答讓我更覺得格局視野很不同,他跳脫了本身創作者面臨的問題,看到了最該被注意的平台挑戰,也就是演算法仍以「人性某種偏好」為主導。
目前主流平台的推薦系統仍傾向推送腥羶色、奇觀、八卦等強刺激內容,因為這些題材最容易迅速吸引注意,也最能產生大量互動,這也不是短影音獨有的問題,而是媒體百年來都無法迴避的現象,因此對想做深度內容或理念型內容的創作者而言,最大的挫折常常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永遠比不過那些以原始慾望為核心的題材。
露奶比專業強、炫富比觀點強、衝突比故事強,這是演算法現階段的本質,不過老陳提出這其實不是創作者的挑戰,比較傾向於平台本身該做的改善,因為過度依賴刺激性的內容,會讓平台整體品質下滑,品牌廣告主也會因此避開,為了讓平台更健康、吸引更多高端廣告市場,其實科技巨頭正在投入大量資源修正演算法,朝「興趣化」、「個人化」、「更可持續的內容生態」前進。
隨著 AI 與推薦系統越來越細緻,平台遲早會走向**讓同頻的人,看見屬於他們想看的內容,**對創作者而言,真正該專注的不是演算法,而是接下來下一段要談到的創作實踐。
老陳在創作任何一支影片前,始終會先思考三個核心問題:
① 我的觀眾是誰?
每支影片都是為了被某一群人看到,而不是丟給全世界,必須先界定觀眾**,**未來的社群不再靠粉絲數,而是靠「同溫層」,也就是能真正形成交流的社群小圈,當你知道影片是拍給誰,創作方向就自然明確。
② 我的觀眾想看什麼?
影片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就像交朋友,如果你在聚會中只講自己的事、完全不理解對方,你是交不到朋友的,同樣的,影片必須回答觀眾真正的需求:
③ 我能做到什麼?
這部分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現實與誠意的界線
例如觀眾喜歡看腥羶色,但創作者不見得能或願意拍,因此重點不是迎合,而是找到觀眾想看、你真正能給的交集,這個交集,就是你的定位,當你找準觀眾、理解需求、並且確定自己能提供,就更有可能形成社群。
不是刻意討好,而是製作出具有共鳴的內容。
詢問這題後,老陳的答案很快速且直接:一定是先觀眾,因為影片是要給別人看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觀眾導向不是刻意討好,而是找到你與觀眾的共同語言。
例如界定在喜歡運動,那觀眾可能是正在開始健身的人、想減肥的人、想建立好習慣的人,不過他們真正想看的不是做得多強,而是:怎麼開始、怎麼克服、怎麼從普通人變成現在的樣子,這些才是具有共鳴的內容。
建立敘事語言的核心就是設計你希望觀眾看到的版本,所以最重要的絕對是腳本。
影片的節奏與敘事語言從來不是自然生成,而是百分之百的刻意設計,只要一個影像被拍攝、剪接、上傳,它就已經不再是自然的真實,而是一種經過選擇、編排、再現的產物,他強調影像媒介本質上就是「再現」,影像永遠無法捕捉真實,但它能呈現「你希望觀眾看到的樣子」,就比如說即便是我們以為最真實的紀錄片,也一定帶有導演的觀點與剪接。
因此,影片節奏與敘事語言不是慢慢找到,而是刻意選擇與鍛鍊的結果。
短影音的本質,是「帶有娛樂性的資訊傳遞」。 所以 80% 是資訊,20% 是娛樂,而所謂的真實感,其實是「人格魅力」。
以下是三個構成短影音吸引力的核心。
① 觀眾最在乎的永遠是「資訊」
老陳認為,任何媒體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傳遞資訊,不管你拍得多華麗、多感性、多故事,它本質上一定是某種「資訊輸出」。
② 但短影音的主體仍然是「娛樂」
短影音的時間太短,不可能建立深度知識,因此資訊必須被包裝成能快速讓人停下來的娛樂,想要娛樂別人,就必須用精準的資訊去娛樂他。
③ 真實感,其實是『人格魅力』
沒有『真實』這種東西,影像一定是被設計的,因此觀眾感受到的「真實感」,其實並不是真實,而是人格魅力,也是短影音最無法模仿、也最難複製的元素。
真正決定創作者影響力不是技術,而是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技術會一直被更新、被自動化、被 AI 取代,但觀察力是一個人獨有、不可複製的,AI 再強,它也只能看到人類選擇給它的世界,沒有自由選擇要觀察什麼的能力,所以影像裡真正的靈魂,永遠只能來自創作者的世界經驗。
技術會消失,但觀察永遠不會被取代,每個人的世界都不同,觀察力就是你的「不可取代」,人類一旦交流,就會產生無限的變化,這是任何電腦都算不出來,這也是創作者必須抓住的核心:你怎麼看世界,就決定你能拍出什麼,**好的創作者,首先是好的觀察者,**很多火紅的創作者不是技術最華麗的創作者,但他們最擅長觀察,那些細節才是能引發共鳴的原因。
沒有興趣的事情,你不可能持續,也不可能做好。
老陳的回答非常坦白,也非常反潮流,在人人都說短影音是唯一生存方式的時代,他認為最大的誤區,就是把「短影音」當成一種被迫的義務,好像不拍,就會被落下,但他說得很直接:沒有興趣的事情,你不可能持續,也不可能做好,這也是他20年影像經驗得出的核心觀察。
對拍影片至少要有基本的興趣,短影音不是捷徑,而是一個需要興趣、觀察力與生活基礎才能踏上的創作道路,沒興趣的人,不必勉強;有興趣的人,從觀察開始。
老陳謙虛地回答,也讓星編覺得非常務實:沒有人能預測短影音的未來,因為這個世界正在以 AI 結合人類行為的方式高速迭代,何止創作者、行銷顧問,甚至連科技巨頭都無法真正掌握短影音接下來會走向什麼方向,AI 導入後,每一個技術環節都在快速重組,任何大趨勢預測都帶有高度不確定性。
但可以看出社群演算法已經不再只是廣泛推播,而是「把興趣完全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同溫層效率,勝過大眾曝光,做好自己的觀點與人格比做好影片更重要,不要把短影音當唯一解法,要先把生活與本業站穩,短影音不是救命稻草,得先有能維生的技能,再來談創作。
老陳是一位從傳統媒體走到新媒體,從電視台時代見證影像演進,如今以敘事與觀察重新定義短影音的人,談吐間可明顯感受到老陳的謙虛與對短影音的深度看法,毫不保留的與我分享,訪談內容乾貨滿滿,他談短影音,不談話術、不談爆紅技巧,而是談人性、談交流、談觀察、談媒體演進背後的深層邏輯,在他身上,很難不被那股真誠與扎實打動,這是一場毫無保留的深度對話,也是一堂屬於創作者、內容工作者必修的「觀察力課」,訪談後,我仍有一種「被重新整理創作世界」的感覺;近期老陳把他這些年累積的影像思考與方法,整理成一堂專為零基礎小白設計的影片製作入門課,讓更多人理解影像原來可以這樣看、這樣想、這樣拍,我覺得對創作者而言,這堂課的意義並不是教你爆紅,而更像是一個重新學習使用影像、重新學習觀看世界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