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FOMO與 YOLO — Z世代到底該拼事業還是追求生活品質?ft. 心靈剝皮辣椒雞湯-李恬芳Tien 職涯諮詢師

一、當焦慮成為世代共感:「我們是不是該更努力,還是該放過自己?」

走進職場,你是否也曾在下班後滑手機,看著別人升遷、創業、買房買車、環遊世界,而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明明才剛從一整天的會議中精疲力盡,卻又為什麼會在午夜時分打開LinkedIn,開始默默檢視自己的人生進度條?對於Z世代來說,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與YOLO(You Only Live Once,及時行樂)不再只是社群上的流行語,而是真實擺在面前的抉擇:我該繼續加班追趕同儕腳步,還是該買張機票暫時逃離?

二、FOMO、YOLO是什麼

FOMO的本質,來自於對「錯過」的恐懼,不只是錯過機會,更怕錯過成為「更成功的自己」。

對Z世代來說,職涯不再是單一上升的階梯,而是充滿岔路的迷宮,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方向」,於是我們用力嘗試副業、投入學習,試圖證明自己沒被落下,但也因此,產生過度自我要求、過度努力,甚至職涯倦怠的狀況,FOMO其實是對「未參與」而產生的焦慮投射,當我們越看他人成功越焦慮,也越看不到自己的步調,Z世代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得太多、太快,反而失去對人生節奏的掌控感。

與FOMO相對的,是YOLO心態的興起,尤其在經歷過疫情與天災人禍之後,更多人開始思考:人生無常,那我到底在忙什麼?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這句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真實,YOLO不是單純耍廢,而是對「生活品質」更敏感的選擇,Z世代在職涯初期就更重視下班後的生活樣貌、工作與自我實現的連結,也願意為了保持心理健康與自由選擇權,暫緩職場的快速上升,但YOLO也有另一面:它可能導致短視近利、無法規劃長遠職涯、過度消費與財務焦慮,當「放鬆一下」變成逃避責任,YOLO就從自由選擇變成另類壓力源。

三、FOMO與YOLO的共存困境:其實我們都在找平衡

其實,FOMO與YOLO並非二選一的對立,而是一體兩面,FOMO讓我們持續前進,YOLO提醒我們別迷失自己,Z世代的矛盾不在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太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我們不想像過去那樣為了工作犧牲健康與家庭,但也不想錯過任何能讓自己發光的可能。

請自我反思最重要的問題:這兩種渴望要怎麼共存?

四、與職涯顧問對話:Z世代需要的,不是選邊站,而是重新定義成功

我們將邀請 IG 心靈剝皮辣椒雞湯的職涯諮詢師李恬芳(Tien)分享她觀察到的Z世代職涯困境與突破點,從她的實務經驗中,看見「內在定位」與「外在選擇」如何搭建一座通往平衡的橋梁。

Z世代的「焦慮」,其實來自集體比較

在諮詢實務中,李恬芳老師提到Z世代的焦慮,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真的沒飯吃或生活困頓,而是「在意外界聲音」,怕被世界拋下,怕跟不上別人成功的速度,這種情緒的核心,其實是一種被看見與被認可的渴望,這樣的焦慮,可能源於從小以來的標準化教育與父母期待。我們被訓練成習慣迎合「對的答案」,卻從來沒學會怎麼辨認「自己的聲音」。

關於心態,請回歸自我本身

在職涯諮詢師李恬芳實務經驗中,會建議困惑的人們回頭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你做哪些事的時候,會有發揮感、成就感?
  2. 有沒有一件事,明明很累,但你還是想做下去?
  3. 你理想的生活長什麼樣子?(具體詳細)

這三題,會協助一個人從資訊爆炸的「選項海」中,重新聚焦在「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關於職涯,請盤點自我條件

當你對職涯感到迷惘、想轉職卻不知道方向時,與其急著尋找答案,不如先停下來回頭看自己,職涯諮詢師李恬芳建議,用這三個關鍵字來做內在盤點最實用也最有感:

1.能力:你擅長什麼?

    不必是得獎等級的專業技術,而是你能自然發揮、他人也認可的事情,它可能是善於溝通、精於整理資料或快速學習,一旦了解自己的能力,就能評估:這樣的能力能否創造價值?是否能幫助他人?是否有變現機會?

    2.興趣:你喜歡什麼?

      興趣不是指夢幻職業或熱愛到廢寢忘食的事情,而是「做起來不排斥,甚至有點樂趣」的任務,只要你在面對某些工作時,不會出現「又來了」的厭煩感,反而還會想研究、想多學一點,就代表你可能真的對這塊有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指標。

      3.價值:你在意什麼?

        你真的在意的是「薪水不夠」嗎?還是「努力沒被看見」?很多人抱怨工資太低,其實更深層的失落來自缺乏成就感、缺乏被認可的情感連結,試著去釐清:你重視的究竟是工作穩定、彈性時間、被尊重,還是能影響別人?找出你在意的核心價值,才有辦法選擇真正對得起自己的職涯路。


        世代跳脫的新發現:JOMO「我選擇錯過」,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要什麼

        除了FOMO與YOLO,李恬芳老師也提醒了一個近年興起但討論相對少的心態轉向:「JOMO」(Joy of Missing Out)。

        當我們夾在 FOMO 的焦慮與 YOLO 的渴望之間,其實還有一種第三種心態正在悄悄冒出頭——JOMO(Joy of Missing Out,錯過的喜悅)。

        這個概念的本質不是放棄,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不參與」,並從中獲得平靜與喜悅,JOMO 不只是社群斷捨離,而是當別人都在跑、在炫耀、在進步時,你依然能安住在自己的節奏裡,不慌不忙、不追不趕,更像是一種職涯與生活的「減法練習」,提醒我們:不是什麼都參與,才叫活得精彩;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留下、為什麼選擇不做。

        FOMO 讓我們加速前進,YOLO 讓我們享受當下,而 JOMO,則幫助我們保持清明地選擇方向。


        給Z世代的一段話:不是選邊站,而是學會內外兼顧

        職涯諮詢師李恬芳:

        「好好的YOLO是找到自己要的生活,好好的FOMO是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去適應和滿足環境的需求,那不能好好YOLO,又不能好好FOMO,是焦慮時難以前進,休息時又難以安心。」

        這段話的背後,是一種整合而非對立的智慧,與其糾結該不該辭職、要不要轉職,不如從內心出發去辨認:我現在做的事,是不是通往我想要生活的路?我現在的選擇,是不是跟我重視的價值一致?


        編輯星兒觀點:成為自己版本的「成功」,不是靠趕路,而是找到步伐。

        Z世代的職涯地圖,不再只有升遷與高薪,也包含休息、探索、再出發,當我們學會看見自己的節奏、容許慢下來,也許就不再那麼害怕被落下,也不會把快樂當作罪惡,成功的定義,也許該從「擁有什麼」變成「是否與內在連結」,或許,拼事業與追生活品質,從來就不是選邊站,而是一場關於選擇「如何走下去」的練習。


        職涯諮詢師李恬芳小檔案

        李恬芳 Tien|職涯諮詢師

        擁有心理諮商與職涯諮詢雙專長,也是自媒體《心靈剝皮辣椒雞湯》創作者;從網路科技產業轉入助人領域,關注職涯探索、情緒調適、人際關係與情感議題,致力陪伴人們看見亮點、覺察盲點,成為更理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