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的一年,多數人都希望能夠有個新的開始,因此大家紛紛會訂下今年希望能夠完成的事,這些不管事稱作新年目標、年度規劃,其目的都是對自身的各方面的成長有個期許。
這篇文會先聊聊年度目標規劃執行方面會遇到的種種難題,並分享4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你打造能貼近自身需求的成長計畫。
▎為什麼傳統的年度規劃不適合多數人?
你有年度目標的習慣嗎?還是你曾經寫下過新年計劃,結果到了年末發現幾乎沒完成?如果是這樣,你並不孤單,因為年度規劃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有許多執行上的難度。
問題其實並不一定只是單純的「目標設定錯誤」,而是傳統的年度計劃往往與現實脫鉤,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目標過度理想化,難以落地
年度目標容易變成「遠景」,因為設定時往往容易過度樂觀,高估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管理,錯估實際上在一年內可以完成的事情,忽略了當回到日常生活後,很快地發現這些計劃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具體的執行路徑,最終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2. 目標不夠貼近現實需求
有些年度目標,其實只是「當下看起來好像很重要、好像很有機會達成或者覺得達成的話很不錯」,但多數情況可能這些目標並非當下自己最需要完成的事情。例如:
- 想要學好一門新語言 → 但實際上目前工作上用不太到,導致動機不強與急迫性不高。
- 想要每週都運動五天 → 但沒有考慮到過去並沒有運動習慣的基礎,一開始就設下過高的標準。
導致了年度規劃的執行難度過高,當現實與計劃產生衝突時,堅持下去實在是太不符合人性,因此最終往往選擇放棄。
▎靈活規劃 vs. 固定計劃:什麼樣的計劃更可行?

我們先用學習語言的計劃,分別以不同的計劃方式看看有什麼不同:
- 固定計劃:「我要在一年內學會一門新語言」
- 靈活規劃:「每個月學 10 個單字,三個月後試著用這些單字寫日記」
這兩種計劃方式可以明顯看出三個關鍵點:
- 固定計劃的時間週期過長,難以獲得短期成就感,容易失去動力。
- 固定計劃缺乏彈性,如果遇到變數,像是有急迫性更高的事件出現,可能整個計劃就中斷了。
- 靈活規劃則縮短週期、設定具體可落實的行動步驟,讓計劃更容易適應變化。
固定計劃的思維方式通常是:「我需要完整規劃好所有細節,按照計劃一步步執行。」
這樣的問題在於,一旦過程中出現任何變數(例如時間不夠、難度超過預期),計劃就容易卡住,甚至整個放棄。
相對的,靈活規劃的想法則是:「先從可執行的部分開始,每一個短週期結束後根據實際的成果再來調整方向。」
這樣做的好處是:
- 每次的行動計劃都會有明確的成果(例如三個月後能用新單字寫日記),而不只是空泛的「一年後我要學會這門語言」,無法知道如何才能表示自己有達成「學會語言」這件事。
- 讓學習或成長變成一個滾動式優化的過程,而不是「設定目標 → 開始執行 → 遭遇失敗 → 直接放棄」的無限循環。
所以現在應該可以比較知道,為什麼許多人年初訂立的目標到了年中就完全拋諸腦後,因為如果沒有短期的回顧與明確的小成果相互搭配來持續調整計劃,最終年初的目標只會變成年末的遺憾清單。
▎成長計劃執行的 3 大問題,該怎麼解決?

1. 執行動力不足 → 採用「行動先行」
最大問題:想太多,做太少。
- 「我要等完美時機再開始」
- 「我還沒準備好,先多看看資料」
- 「這計劃還不夠完善,調整一下再執行」
這些想法聽起來合理,其實也是我最大的心魔,我也很清楚這樣子實際上只是拖延的藉口,背後的原因是害怕失敗,乾脆選擇不開始。
解決方法:
- 預演失敗場景:預想自己行動後「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或許因此能發現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 小範圍的嘗試:不要想著「做到完美」或者更直接地接受自己並非完美主義而是害怕失敗而已,先跨出一步做個小測試,例如曾經很害怕舉辦課程講座的我,就先嘗試與有經驗的人一起合作,只負責講特定的段落,先嘗試累積經驗。
2. 進度難以維持 → 建立「低門檻習慣」
除了「不想做或不敢做」,另外一個難以行動的原因可能是「設定的標準過高」,讓自己感到壓力太大而放棄。
例如:
- 「我要每天看 30 頁書」 → 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習慣與作息等許多實際的情況,也許前幾天、前1-2周勉強還可以執行,但動力會逐漸快速降低,開始抗拒閱讀,最終可能連半本書都讀不完。
- 「我要每天寫 1000 字」 → 為了開始練習寫作,看到許多人分享諸如此類的高頻率及高標準而定下這樣子明顯容易失敗的目標,導致寫作變成壓力,在讓寫作成為習慣之前就放棄了。
解決方法:
- 設定「低門檻習慣」,簡單說就是讓執行變得容易,例如每天 5 頁書、每天 50 字,也許看起來有點好笑,但卻能讓行動變得更輕鬆自然。
- 養成固定週期的去檢視一下進度即可,不需要每天,例如每週或每兩週回顧最終的成果其實會發現更加貼近實際情況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也因為不需要每天追進度,減少了不少心理壓力。
3. 失去方向感 → 採用「滾動式計劃」
來探討一個執行目標過程中的潛在問題:照著計劃走著走著,中途發現自己對這件事不再感興趣了,該放棄還是堅持下去?
解決方法:
- 滾動式計劃(Rolling Planning),每 2-3 個月重新評估一次,看看這個計劃是否仍然符合當下需求,當發現目標或興趣已經改變,也不是「立即放棄」,而是思考看看可以如何調整計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向。
這樣的目的是避免在錯誤的目標上浪費時間,也能確保計劃更符合當前需求,並且讓每段時期的累積都能延續下去,因為任何的經驗與技能都有機會在不同領域中應用上。
▎如何設計適合自己的成長計劃?
接下來嘗試把前面提到的一些觀點做個實際應用,提供制定成長計劃的4個步驟給你做參考:
步驟 1:設定當下最重要的 1-2 個目標
- 避免這樣做:「我要同時學程式、寫作、運動、學語言。」
- 建議這樣做:「這一季我主要專注在提升寫作能力,次要是學習基礎程式。」
步驟 2:拆解大目標,設定小行動
- 例如:「我要寫一本書」→「每週寫 500 字」
- 例如:「我要提升英語能力」→「每週看 1 部英文影片 + 用新單字造句」
更重要的是考量自身工作生活作息、可以接受的方式以及有無與目標相關的經驗等等,制定更適合自己的標準。
步驟 3:設立短週期回顧
- 建議可以設定每 2 週爲一個單位來檢視進度,目的是觀察自己實際的執行狀況,而非過度的檢討和責備自己,好的地方持續保持,需要改善的部分則是幫助自己調整成更合適的計劃,而不是一年後才回頭後悔當初怎麼沒完成。
步驟 4:允許彈性調整
- 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隨時調整,前三個步驟關注的重點都是可以調整的,只要能夠越來越接近自己真正想達成的目標都是值得的改變。
▎成長不是一次性計劃,而是動態優化的過程
希望這篇文提及的一些觀點可以給你另外一種制定年度計劃的思維與方法,與其花時間設計「完美計劃」,不如從行動開始,接受計劃的彈性調整,以更貼近自己的步調找到自我成長的方向。
Neil習慣力|Neil Ha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