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你不必「活得很正確」也能活得像自己!ft. 曾彥菁

相信許多人從小到大就受到社會的制約,告訴我們要走怎樣的路才是人生正途,這樣僵化的思維導致我們日後在面臨怦然心動的選擇時,還是會下意識地走向看似正確的那方。

今天我們邀請到《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的作者彥菁,她將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不畏他人眼光「活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感覺。

如果你也曾受困於他人的眼光,就千萬別錯過今天的內容唷!

Q. 請問彥菁這本書與過往的著作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從2020年至今,我出了三本書,而這三本都記錄著當時不同的心境。

彥菁三本著作

像是第一本《有一種工作,是生活》是寫了我從離職、迷惘,再變成自由工作者的心境;而這本書呢,則是我經歷了人生的三個變故:我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的手術,切除了六公分的大腸;也短暫結束了原本自由工作的身分,暫時回歸職場,並感受到一些挫敗。

最後也是影響最大的,就是我與交往六年的男友分手。

這一切砍掉重練的過程,從我的身體、工作與關係層面帶來動盪,而透過這些轉變,也讓我慢慢更認識自己,也期待透過書寫自己覺察和成長,能把體悟分享給讀者。

Q. 書中描寫的分手在旁人眼中可能不是那麼「正確」,你是如何決定勇敢寫出來的呢?

會提出分手,是因為遇到了更欣賞的人。

即便對方有女朋友,他的出現好像讓我不得不看見與伴侶的相處問題,也不得不正視自己沒有那麼愛對方的心情。當我發現自己不夠愛他,同時又有更欣賞的對象時,其實心裡是交織著罪惡感的,我好像做錯了什麼。

因為對方明明是曾經認為可以在一起一輩子的人,可是中間的情感不知怎麼地冷卻了,明明沒有出什麼大問題,卻不想再欺騙自己。這樣的拉扯是非常艱難的。

當時發現時,我有跟身邊不同的朋友聊,才得知其實很多人都面臨同樣的狀況。比如發現自己不愛了想要提分手、遇到更欣賞的人、或是長期在關係中不快樂。

我才驚覺,天啊,這件事情其實每天都在發生,但可能因為道德約束,不敢公開談論這件事,只敢在檯面下默默消化、暗自痛苦。當我說出我的故事時,比起遭受抨擊或指責,更多的是有著相同境遇的朋友他們鬆了一口氣,這些釋然讓我決定說出自己的故事。

同時我也相信在任何關係中,裡面是有很多複雜的人性糾結的,並不像戲劇演的有那麼黑白分明的愛與恨。人與人的相處其實也很難一刀兩斷去論是非,我希望寫出自己的經歷,讓有同樣經歷的人被同理,也讓可能不理解的人看到這樣的狀態跟掙扎。

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

Q. 在關係中有很多旁人認為「正確」的觀點,那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其他常見的「限制信念」呢?

「活得正確」除了凸顯在愛情與關係中,我認為「工作」也是。

我曾因緣際會得到一份區塊鏈的專案工作,雖然我有專案管理的能力和執行力,但我總覺得自己的能力無法勝任,我只能做文字相關的工作。

不過當時因為分手,讓我抱持著反正沒什麼好失去的心態就決定姑且一試了。當嘗試之後才發現,雖然過程中會有很多自我懷疑,甚至會覺得合作夥伴是不是都看不起自己、質疑自己的能力,但當我學會馴服這樣的情緒後,我發現自己也是能勝任文字以外的工作的。

透過這次的經驗,我也察覺到,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我只會寫作,所以就一直巴著這項技能不放,甚至不敢接觸別的領域,還沒嘗試就先放棄了。

但更多時候只要自己不怕丟臉、不怕失敗,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能力與資源自然會水到渠成。

Q. 在書背上有一句話寫著「學會愛自己之前要先學會觀照自己的恨自己」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是我回頭看自己三次分手經驗的總結。

在這一次次的分手中,我發現自己有很嚴重的「被拋棄」課題,也曾經因為在跟對方吵架時害怕被拋棄而做出瘋狂舉動,甚至差點出車禍。事後我就思考,究竟自己的內在有什麼樣的恐懼驅使我成為極端的人?或許在關係中我們總會交付很多期待,而在一次次的期待落空時,我們會不小心由愛生恨,從恨中滋長出恐怖的自己。

所以我就寫下:當我們在談愛自己之前,應該談論更多的恨自己。我們的被拋棄敢、不喜歡自己的種種到底從何而來?我們必須把這些看清楚、一一和解,才能很自然地愛自己。

人生路上該怎麼追尋「內在真實渴望」呢?快點擊節目完整收聽吧!

【延伸閱讀】

有意識活出「生活的藝術」是風格養成的第一步 ft. 個人品牌形象顧問 Harper

上班族真的有機會靠自媒體翻身嗎? ft.30節約男子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