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除了當媽媽,我也想做自己!放下孩子工作時,為何罪惡感湧上心頭?五大心法讓焦慮轉化為驅動力

「想陪伴孩子,但我還有工作要做…」
「想要把時間花在事業的我,對孩子而言是不是自私的?」
「當了媽媽後,只能圍繞著孩子打轉嗎?」

看到這篇的你,這些是你的心聲嗎?同時擁有著多元的身份,像是媽媽、自媒體創作者、工作接案者…等,這些心理上的掙扎,有著自我對於事業上的成就追求,也有著想成為一位好媽媽的內在期待。

但是,當我們瞻前顧後、無法聚焦,就是將自身的能量分散,反而無法專注在此刻。與其任由焦慮擺佈,不如勇敢直視,在多重身份下的這份罪惡感心情,其源頭究竟是什麼?

今天編輯雅媛將透過自身經驗,與你分享如何破解焦慮的信念、梳理罪惡感,讓焦慮轉為助力,將罪惡感化身為驅動力,在多重身份之中找到平衡

媽媽為什麼會這麼焦慮?

Bbb
圖說:現代的媽媽身份,在母職之外,還擔負家庭中的經濟來源。

在雙薪家庭愈來愈普遍的社會中,媽媽的角色不再只是待在家裡相夫教子、打理三餐、專注於育兒,而是同時需要擔任經濟來源的重要角色。然而,在精力與時間有限的狀態下,不得不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取捨,這使得焦慮如影隨形。

編輯雅媛在過去仍是上班族時,也正因為身份的轉換,在產假休完之後,接續著六個月的育嬰留停假期。讓自己修復生產後的身體、專注育兒、並給自己更多時間調適身份的轉換。但在這段時間,這段時間的焦慮也不曾缺席。母職與自我實現的期待交織成錯綜複雜的結,讓初為新手媽媽的我深感壓力。

直面焦慮!與罪惡感信念直球對決五大方式

與其一邊內耗,一邊焦慮,不如好好的來感受自己的信念究竟是什麼?能夠有什麼方式可以好好的表達。以下是我的經驗,幫助我看見負面情緒背後潛藏的信念。

揮別母職焦慮方法❶:在每個情緒後,問自己「五個為什麼」?

情緒是內心的信號燈,當我們感受到焦慮或罪惡感時,背後往往隱藏著未被解決的信念或未被滿足的需求。透過自我對話的「五個為什麼」,逐層剝開情緒的表層,直達內心深處,找到真正的癥結點。這樣說可能有點難想像,我以過往的真實經驗來舉例:

情境:當工作加班時,我讓孩子陪在辦公桌旁,面對著工作即將到來的死線,同時對身邊等待我下班的孩子很有罪惡感。

  • 第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會對孩子感到罪惡感?
    → 因為我覺得這個時間應該早就帶孩子回家了,怎麼還讓他等我下班。
  • 第二個為什麼:為什麼對於沒能早點帶孩子回家,感到罪惡感?
    → 因為身為媽媽我應該要帶他回家休息甚至吃晚餐了,而不是讓他餓著肚子
  • 第三個為什麼:為什麼讓孩子餓肚子、無法回家休息,會讓你感到罪惡感?
    → 因為我認為這是我身為媽媽的職責,這讓我覺得自己無法當一個好媽媽
  • 第四個為什麼: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一個好媽媽,對孩子才是好的?
    → 因為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媽媽,能夠好好照顧孩子,以他為重
  • 第五個為什麼:為什麼覺得一定要以孩子為重,讓自己在工作時有罪惡感?
    → 因為除了當媽媽,我也想當自己,我不想當了媽媽沒有我自己….

這個練習幫助你發現情緒的根源,並重新定義自己的信念,若你願意,仍可以繼續的向自己詢問「為什麼」來釐清梳理,將原本打結的毛線球慢慢拆解開,釋放不必要的壓力。

若你無法自行拆解焦慮毛球,雅媛的一對一諮詢:覺醒媽媽療癒之旅,將可以幫助妳梳理信念、重新聚焦在妳想要前進的方向,在事業與家庭之中重新找到平衡!

揮別母職焦慮方法❷:重新定義各個角色的標準

Eee
圖說:在多重角色中,更要正視每個角色的核心目標。

很多時候,我們是身處在一個角色中,卻擔心另一個角色的責任。在為事業打拼的當下,卻當心著孩子的狀況,從中拼命去尋找自己失職之處,好似需要用罪惡感作為自我懲罰,才能緩解因為無法陪伴孩子的那份焦慮。但這種自我懲罰中就會把自己推入深淵,與其讓罪惡感支配生活,不如重新定義每個角色的標準,接納自己不完美的狀態。

你可以這麼做:

  1. 列出所有角色:寫下你目前的所有身份,例如媽媽、職場工作者、自媒體創作者、伴侶、朋友等。
  2. 釐清角色目標:每個角色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務是什麼?例如,媽媽的角色核心是「陪伴與支持孩子」,而非「每天24小時無微不至」。
  3. 降低期望標準:將不必要的附加責任剔除,例如「一定要為孩子準備完美便當」或「必須參加每一次家長會議」。
  4. 建立彈性目標:允許自己在不同角色之間切換,並接受有時候無法兼顧的現實。

要知道這並沒有標準答案,也會隨著生命階段的不同,而有彈性的調整,當你了解角色的核心任務之後,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自我要求。放自己一馬,會過得更開心!

揮別母職焦慮方法❸:建立屬於自己的Me Time

Travel
圖說:自我照顧對媽媽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安排Me time讓自己充電!

「Me Time」即是完全屬於你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放下其他的角色,只專注在與自己的連結!這段時間不需要長,但必須專屬於你,讓你有機會重新連結內心,為自己回血充電。

你可以這麼做:

  1. 每日例行 Me Time:每天早晨或晚上,安排10-15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閱讀、冥想、瑜伽或散步。
  2. 每週深度 Me Time:每週至少一次,安排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上,例如學習新技能、參加社交活動或進行療癒課程。
  3. 設定界限:讓家人知道這段時間是你的專屬時間,請他們協助分擔其他責任。

對我來說,每日上午的書寫靜心是屬於我的Me time,這段期間我會確保不被打擾,讓我透過文字來排解內心的壓力,在一筆一畫之間,讓自己的思緒更加的清晰。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進而更有力量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揮別母職焦慮方法❹:尋求支持系統

我們其實不需要逼迫自己成為神力女超人,我們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也因此沒必要將所有的責任的攬在自己的身上。承認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有限,尋求支持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智慧的選擇。你可以這麼做:

  1. 與伴侶、家人溝通:坦誠分享你的壓力與需求,尋求伴侶、家人的協助,例如分擔家務或育兒責任。必要時安排自己的放風之旅,獲得喘息的機會!
  2. 加入相關社群:有一種叫做「媽媽妳懂!」加入你覺得與你頻率相合的線上或線下的媽媽群組,分享經驗與情感支持,有時看著他人的分享,也會有種「啊!原來我不孤單」的心情呀~
  3. 尋求相關資源:若在育兒上暫時需要有人搭把手來協助,身邊的家人又剛好不行,政府單位也有提供相關的定點托育、臨時托育…等服務,可依據各自的縣市來尋求資源來協助!
  4. 專業協助:若感到情緒壓力無法紓解,可以考慮尋求心理諮詢或療癒課程,專業的建議能幫助你更快走出困境。

延伸閱讀:面對人生低潮,心理諮商有用嗎?關於心理諮商的二三事,讓我們陪你跨出這一步!

揮別母職焦慮方法❺:明白這一切都有期限

Mm
圖說:每一個角色都有期間限定,好好體會每一個當下!

這些夜奶、半夜驚哭、孩子調皮搗蛋、學校腸病毒的突發停課…等的經驗,其實都是「期間限定」!雖說在當下還是會覺得很慌亂,又同時肩負其他身份的責任讓自己感到十足焦慮,但明白一切都有期限後,其實每個當下都是一期一會的體驗!

以我為例,在過了嫩嬰時期的哭哭睡睡拉屎喝奶,看著眼前活蹦亂跳的三歲男童,還是會懷念抱在懷中的北鼻時期。深深感受到孩子的成長真的是瞬間的事情。

而在事業上的自我追求,最大的內在動機,除了自我實現,也包含希望給予自己、家人、孩子更好的生活品質。也因此隨著孩子成長階段滾動式調整自身的生活模式,當我們明白這一切都有期限,就能更珍惜當下的每一刻,而非執著於未來的焦慮。

你可以這麼做:

  1. 制定短期目標:以6個月為單位,設定可行的家庭與事業目標,並根據現實情況調整。
  2. 練習當下專注:無論是在工作或陪伴孩子時,專注於當下的感受,避免多重任務引發的焦慮。

我也很常如此提醒著自己:「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的事業也能因為我的專注而更有價值。」在每個階段好好體驗當下,讓每個角色都能活得更有充實有意義。

重新擁抱焦慮與罪惡感,看見多重身份的美好

|1920x1080
圖說:在多重身份中的各種體會,都是幫助自己看見不同面向的自己。

擁有多重身份有疲憊、也有幸運,正因為有如此多種的身份同時進行,我們才得以在人生中,體驗到各種酸甜苦辣、以及在這些身份裡才有的深刻體悟。並在這些體悟中,又認識更多面向的自己,與自己更深的貼近與連結。在還沒有孩子之前,我也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是在地震當下,抱著孩子就往外衝的百米快速跑者(老公被拋在後頭,真是抱歉啦~哈)。意識到自己原來有這麼多潛藏的可能性時,也是生長出更多的勇氣,向更多的未知挑戰!

這些焦慮與罪惡感,都有著最深的自我渴望!破解並梳理其中的信念,或許你會發現,也許你正在做的事情,並非你最渴望做的事情,而讓自己有個機會可以調整、改變,活出你更喜歡的人生喔!

延伸閱讀:是媽媽也是自媒體創作者,我的一日時間管理規劃,如何放大效率?

<專欄介紹>

專欄介紹:媽的多媛宇宙

SOLER MAG 文章IG 覺醒媽媽療癒教練

[wp_ulike]

[addtoan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