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life is the way you influence!
讓生活風格,成為你最自然的影響力
引領自媒體世代的時尚生活趨勢媒體
- 登入
- 註冊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某件小事突然讓你感到莫名的委屈?明明應該放鬆的時候,卻總覺得自己「應該再做點什麼」?又或者,你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迎合別人,卻越來越感到疲憊?
這些,可能都與童年的經歷有關。
心理學家蓋博・馬特(Gabor Maté)說過:「創傷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它留在我們內心的影響。」有些經歷,也許我們已經不記得了,但它們依然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情緒,甚至對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看看11個童年創傷的徵兆,幫助你理解自己的一些習慣與情緒模式。這篇文章會分成上下兩集,上集先探討前五個徵兆,並提供具體的療癒方向。
你是否曾經在爭吵時表現得很冷靜,甚至覺得沒什麼,但過了幾個小時或幾天後,突然感到憤怒或委屈?
這種「情緒延遲」的現象,通常來自童年時期「壓抑情緒」的習慣。當我們從小被教導「不要哭」「不要生氣」,我們的大腦就會學會「延遲」處理這些感受,讓我們當下感覺不到,但它們依然存在,只是被推遲到更安全的時刻才浮現。
自我教練:
小N的行事曆總是滿滿的:上班、學習、健身、社交,每天安排得像軍事行程一樣。她說:「我不喜歡閒下來,一但沒事做我會很焦慮,會覺得自己很沒用。」
這種「匆忙感」其實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不安全感。如果我們小時候的環境是充滿壓力的,或是我們曾經覺得自己必須「表現好」才能被愛,那麼我們長大後,很可能會無意識地讓自己一直保持忙碌,好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自我教練:
你是否經常覺得身體很累,但又說不上來為什麼?檢查身體卻沒有問題,但就是感到無力、提不起勁?
這可能是「創傷疲勞」的表現。長期的壓力和壓抑,會讓我們的身體進入一種「過度運作」的狀態,最終導致能量耗盡。這就像一直開著一部機器,終有一天,它會因為過載而停機。
自我教練:
你在人際關係中,是否總是迎合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你可能變成完全不同的樣子,以確保自己被接納。
這種「變色龍模式」,通常來自童年時期的「適應性生存機制」——如果我們曾經覺得「只有當我符合別人的期待時,才會被愛」,那麼,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讓自己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自我教練:
當你站在一群人面前發表意見時,心跳加快、聲音顫抖,甚至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這可能不只是害羞,而是來自童年時期的「自我價值懷疑」。
如果我們曾在童年時期被批評、忽視,或是被告知「不要太自以為是」,我們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如果我被看到,別人就會發現我的缺點。」因此,當我們在公開場合受到關注時,便會產生莫名的不安,甚至選擇迴避。
自我教練:
我們已經探討了五個童年創傷的徵兆,你是否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 【下集】,我們將繼續探討剩下的六個徵兆,包括:
如果這些問題讓你有共鳴,記得鎖定下集!
文章參考影片—> 如果你是聽覺人,歡迎到 Youtube 聽完整版!
對人生充滿不安與迷惘嗎?或許 Nora 的一對一生命教練服務能夠陪伴你認識真實的自己!有興趣的觀眾請點擊圖片—>填寫排隊,就可以獲得第一手開放資訊唷!
認識自己一輩子的旅程。
歡迎到 Podcast & YouTube 聽聽我們如何突破侷限,活出自己!
我與思葒都很樂意陪你在人生旅程中走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