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人物專訪】設計人生,比設計更有趣!|城市中的禪師|feat. 陳易鶴(好氏研究室創辦人)

陳易鶴(Chen Yi-he)是台灣知名設計師,也是 好氏研究室(ODD Institute since 2006)「仙島」漢方茶館 的創辦人。
小鶴老師設計風格融匯自然與當代美學,致力於探索設計如何提升人們的生活質感,並將設計理念延伸到生活各個層面。他認為設計不僅僅是物質的創造,更是一種哲學、生活方式的引導。服務項目橫跨品牌 x 空間 x 教育。 點我看更多作品 ➡️ 專案規劃課程教育
同時是一名作家,著有「美感努力運動:150 則美感生活實踐 ╳ 18 則美感養成習題」一書。

2024/9/14 於台北「超靈感工作術」講座中見到小鶴老師。我坐在全白的教室,於正中間的位置,聽著老師分享關於「美感設計」、「品牌經營」的概念介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分享是「內在線/外在線」的連結。

「外在事件是內在世界的投射」相信這句話我們多多少少都聽過,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小鶴老師在講座中稱自己是麻瓜!但我感受到小鶴老師有許多靈感源自於對生活的啟發,比起設計師,對我來說更像是「城市中的禪師」,因此邀請小鶴老師透過這篇專訪,分享設計師的修行之路!
N:Nora、V:小鶴老師Van

Nora & 小鶴老師

靈性與設計的交會點|設計師的修行之路

內在線|外在線

小鶴老師:教課10來年,我發現什麼都能教,但有個東西我教不來,就是「我是誰」。

V:人往往只願意停留在「自己內在認為最好的時候」,什麼意思呢?

「內在線」和「外在線」代表了人格的兩個平行狀態:

  • 「外在線」隨年齡增長而發展的人格,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務和社會互動。
  • 「內在線」則可能停滯在某個特定年齡階段,不一定隨外在成長而改變。

這就像一個人可能外表60歲,但內心仍保持著青少年的思維方式。

人們往往會將內在固定在自認為最好的時期,就像某些人會選擇固定的穿衣風格一樣。

這種內外分離的狀態,感到自己像個「第三者」,能夠觀察到自己在不同場合下的表現和內心真實感受的差異。例如,我可以在朋友面前表現得風趣幽默,但內心卻感到空無。

關於發現這條界線的時間,則是一個「逐漸意識的過程」。最近才清晰地認識到這種內外分離的狀態。這種觀察力來自於近期經歷的一些啟發性經驗,可以更透徹地理解自己。

V:我認為靈性有兩個層面。首先,要有「隔開的概念」,能夠區分什麼是真正屬於你的,什麼不是?比如說,你認為孩子是屬於你的?還是他只是通過你來到地球?這種隔開的能力很重要,沒有它你就無法真正醒悟。

其次,靈性意味著「能看到行為背後的含義」。舉例來說,假如有人很喜歡吃到飽,也許他真正渴望的是豐盛感,而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又或者,有人向你借錢不還,可能背後是依賴感或需要感,而不是單純的貪婪。

在設計過程中,我確實感受到與靈性層面的連結。我的設計靈感常常是「下載型」的,就是在某個時刻,畫面會直接出現在我腦海中。更神奇的是,我常常能在與客戶交談時,直觀地感受到他們的需求,並且腦中浮現的設計往往就是他們最終會選擇的。 我覺得這種靈性連結的關鍵在於保持一種「空」的狀態。你必須要很空、很通透,才能接收到這些訊息。不過,這種狀態有時也會帶來一些社交上的挑戰,比如在與人相處時可能會突然不說話,顯得有點奇怪(笑)

我的設計靈感常常是「下載型」的。
我認為靈性在設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客戶需求,並帶來更直觀、更符合需求的設計靈感。

好氏研究室 —> 形塑有梗、有辨識度、有市場顛覆性的品牌

生活的流動性|在城市中找到寧靜

小鶴老師講座

V:我平時的靜心儀式其實是由跑步、健身、冥想組成的。 最初只有跑步,後來加上了健身,最近才開始冥想。現在這三個活動已經變成我日常的一部分,依照時間的安排:早上我會先冥想,再去健身,晚上則去跑步。有時候根據工作安排,我會做些調整,但基本上這三者已經融入我的生活。

冥想對我來說,是一種進入「空」的狀態,沒有任何目的,只是讓自己在那個狀態中多停留一會兒。我特別喜歡那種感覺,當我無法享受這種「空」時,冥想就不會發生。冥想是我每天早晨自動會去做的第一件事。

其實我覺得健身和跑步也是一種冥想。當我專注在身體上的時候,思維自然而然就進入了空白的狀態。這讓我明白,這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特別是在健身時,身體的專注有時候會讓我突然對某些事情有新的想法,這讓我感受到一種很自然的靈感流動。

轉變與意義|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喪失

轉變與意義|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喪失

V:對我來說,意義喪失是一種脫離感。比如說,回想過去的戀愛經驗,我交過七個男朋友,各種類型都有,甚至也交過外國人。但我發現,在這過程中,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愛過他們。我們只是一起走過一段路,之後各自分開。

這讓我意識到:人際關係其實是一種交換。

當對方需要什麼,而你能給予,關係就很順利;但當你無法滿足對方的需求,關係也就自然會結束。

在物質層面上也是一樣,我曾經非常喜歡購物,覺得買東西能帶來滿足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快感慢慢減弱。有一次,我買了新的內褲,把舊的全部丟掉。當我把新的內褲晾上去的那一刻,突然意識到「無論我怎麼購物,舊的東西總會消失,而新的東西也會變成舊的。」

就像人生中的每一個瞬間,剛剛發生,就已經過去了。

這讓我突然有了很深的覺悟,覺得一切好像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有一次,我騎腳踏車回家,在上坡的時候,我突然有一種極度陌生的感覺。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現在這些事情?甚至不理解為什麼要吃飯、要設計、要工作?。

那一瞬間,我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但這並不是想自殺的感覺,而是對一切的意義產生了深深的懷疑。那種感覺只有短短幾秒鐘,但那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瞬間。

從那次經歷之後,我開始意識到: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意義。我們所做的一切,或許在當下看起來很重要,但瞬間就會消逝。比如今天我們在課堂上討論的內容,四個小時就像一道光一閃而過,留下的只有空白。雖然聽起來有點悲傷,但其實我並沒有感覺到負面。我覺得正因為一切都會消失,所以我們不需要過度執著於什麼。

N:就像《金剛經》提到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好棒的分享!

當你感受到生命意義的喪失時,你會想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嗎?

V:其實現在,我不再那麼執著於尋找所謂的「方向」了。我的生活變得比較聚焦在「遇到的人和經歷上」。比如說,遇到某個人,他可能就是我這段時間裡的生命意義所在。

我覺得我的存在意義在於與他們相處,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路,等到時間到了,他們離開,我的意義也隨之消失。

對我來說,這種陪伴的角色變得非常重要。

「我不再過度關注自己」而是專注於如何與每個人相處、陪伴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被關心。

因此,無論是朋友聚餐還是與客戶見面,我不會刻意去選擇吃什麼,因為對我而言,吃什麼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我和誰一起度過這段時間。當我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全放在他們身上,至於食物本身,就變得無所謂了。

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感到很自在,也許內心深處是很空的,沒有什麼固定的目標,但這種「空」讓我能夠更加專注於當下,接受每個人和每段經歷帶來的感覺。而當水流繼續流動,石頭仍然會在原地,我覺得我現在就是那塊石頭,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自己並不主動尋求什麼特定的目的地。

即使在社交場合中,我的朋友們可能覺得我應該有更高的標準或應該表現得更挑剔一些,但對我來說,每個人都很有趣,每段相遇都值得去體驗和感受。這種心態讓我能夠更自由地與各種不同的人交流,而不再糾結於自己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總之,我不會刻意去找生命的方向,因為我相信,意義是會隨著時間和經歷自然出現並消失的。

我所要做的,就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陪伴每一個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並且享受這段陪伴的過程。

延伸閱讀:Nora歐洲覺醒15日!跨4國的旅程|理解「都可以,就是生命的真面目」 – SOLER MAGAZINE 生活風格誌|引領自媒體…

從設計師到導師|用設計引導他人探索自我

V:我的工作包括設計,但覺得自己也像是一個導師,或者說是一個陪伴者。很多接近我的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生命上的困惑,而我似乎成了他們尋求指引的對象。

不過,我並不是主動去解決這些問題,而是等待他們來尋求幫助,我的人類圖是「投射者」,是被動地接受邀請的人。意味著我的角色更像是一面鏡子,當人們準備好時,我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關鍵時刻,幫助他們看到一些答案。

N:讓我想到一句話「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

V:設計本身也是一種引導、框架,通過設計,能幫助人們塑造出他們希望的生活方式。比如說,當我設計了一個無印良品風格的空間,那住在這裡的人就自然不會選擇那些不合適的裝飾,像是滿布骷髏頭的東西。我給他們一個框架,他們會在這個框架裡調整自己,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設計不僅僅是商業行為,它是一種讓人找到另一個自己的方式。

設計就像是一種「調頻」的過程,它讓人能夠換個角度,重新思考自己在空間中的狀態。

不過,很多人只把設計當作是買賣的工具,為了銷售產品而進行設計,而我不認為這樣的設計能長久。

小鶴老師:我相信一個好的設計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因為它可能會影響人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這是不可輕視的。

我相信一個好的設計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因為它可能會影響人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這是不可輕視的。

因此,對我來說,設計是一種道德。設計不能亂做,需要有標準!它不是簡單的「好看與否」,而是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個設計是否有意義,是否能持久,是否能夠讓使用者感受到它的價值。所以,我很嚴格地看待設計,因為一個設計作品如果沒有傳達出明確的意圖或感受,那它對我來說就沒有達到標準。

設計的過程就像引導一個人去達到某個目標一樣,你提供他一個框架,他就會在這個框架中變化和調整,創造出更好的自己。它不是為了貼標籤,而是引導和改變。我喜歡看到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變化。設計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人生的指引。

所以,設計不只是外在的形式,它也包含了深層次的思考和價值觀的體現,而這正是我作為設計師的責任。

V:我覺得尋找意義、處於低潮的人,往往是在找回某個「失去的東西」。低潮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有得到某樣東西,所以感到低迷;而「尋找」本身也代表他缺少什麼。

活到現在我才明白:真正的目的其實是學會「喜歡自己」。

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困難,因為喜歡自己意味著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而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舉個例子,假如你男朋友不喜歡你穿裙子,或者你的朋友不喜歡你剪短頭髮,你會難以對抗這種外界的影響,因為你渴望得到他們的認可。

社會上沒有人教我們如何真正喜歡自己。我們總是依賴外在,比如透過物質消費來滿足自己,卻忽視了「真實的喜歡」應該來自內心深處,而不僅僅是膚淺的外表。當你真正愛自己時,你不再需要透過別人的認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覺得愛自己並不意味著需要去擁有另一半。當你不再需要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缺時,這才是完整的自我。可是多數人因為還沒有達到這個狀態,所以才會尋找別人來告訴他「你是被愛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關係中會不斷尋求確認,卻忽視了真正的問題是他們自己還沒有學會如何真正愛自己。

這世界上沒有人教你如何真正欣賞自己、理解自己,更別提與自己的情緒相處了。你需要回到自己內心的深處,去面對過去經歷的種種挑戰和痛苦。當你能夠看清楚這些,才能從內而外地真正喜歡自己,而不是透過強迫自己去愛自己。

展望未來|設計人生的下一步

未來的設計工作與你的靈性探索會如何結合?對自己的人生設計有何願景?

V:我對於願景的看法,目前是想激活我的松果體和第三眼。(笑)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而且已經有一些成功的跡象。我對這個發展非常感興趣,因為有時候它會抖,有時候不會,我現在正在測試它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反應。

我現在人生的目標不再是關注外在的世界,而是探索內在的潛能。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其實非常有限,這就像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一樣,很多東西我們還不清楚。最近,我發現我的身體在某些時刻會有特別的反應,尤其是在冥想或專注設計的時候。這種反應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開始進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身體是最誠實的,它不會欺騙你。當我開始更頻繁地冥想,尤其是在激活內在力量的冥想中,我發現這些反應越來越明顯。現在,每天早上都會進行冥想,嘗試激活這種內在的力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每個人都可以從內在找到更多的可能性。當我們不再只關注外在的世界,而是開始探索內在的潛能時,生活會變得更加豐富,也不再那麼艱難!

➡️ 追蹤城市中的禪師:vanpower111 🧘

⚪️ 品牌規劃與市場實踐⚪️ 好氏研究室& 仙島漢方⚪️策略Branding/空間Interiors/教育Lecture ⚪️

Nora

對於生命感到迷惘嗎?

讓我陪伴你整合自己的天賦、生命經驗和技能,成為真實的自己!點擊這裡了解方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